当前位置:无叶文学网>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60章 周瑜:我有经验,李素:我有科学。

第760章 周瑜:我有经验,李素:我有科学。


  在渐渐后退的过程中,周瑜也尝试过放慢后退的速度,但只要周瑜一放慢,对面的李素的舰队也会放慢、似乎随时做好了再退回到中江里的姿态,非常警觉。

  按照战前约定,周瑜该一直退到离开河口二十里远的地方,李素会跟他相隔七八里慢慢布好阵势,也就是拥有一片半径十二里的扇形水域部署他的舰队。

  然后两军再跟春秋时那样的骑士风范一样,堂堂正正打一杖。

  周瑜当然不甘心真的百分百执行君子约定,心中暗忖:“要是真的完全履约,按现在李素的警觉度,到时候他有从南到北宽二十里、从东到西深十二里、近似菱形的扇面来布阵。

  这么大的面积,容纳下十万水兵、大小船只上千条都很轻松,我想半渡而击的可能性也就没了。没办法,只好再稍微占点便宜做次小人,兵不厌诈嘛。提前个三到五里路就让舰队返身杀回。

  这样我军离河口最远不超过十五里,李素跟我们始终保持八里远,也就是他深入湖面也才七里,七里半径的扇面,面积不过三十余里见方,每一里见方要积几十条船,还要列阵,估计能趁到乱。

  而且李素前面已经有一半兵力驶出河口了,他就是想退回去也来不及,会拥堵在河口的。这样就逼得他得以先头一小半兵马迎战我全军,我九万人先吃掉他三四万人,他后续五六万人再冲到湖面上,我再各个击破。

  现在风力对我们也很有利,李素的部队驶入湖面前是一字长蛇阵,那么大的逆风,他要变阵成扇面阵,需要的时间也比预期的多得多。”

  如是顾虑之下,周瑜果断选择了稍稍占点小便宜、不完全信守诺言,在船队撤离到离河口只有十五里的时候,比原约定提前了五里路,就返身杀回。

  ……

  李素这边的瞭望手很快发现了问题,情报最后是由跟着李素坐镇中军舰队的周泰、汇报到李素面前的。

  周泰转达这个坏消息的时候,还有些忐忑,懊悔昨天不该听从李司空的要求,让司空亲自突出到中军最前部。以至于如今才三万多人的舰队驶入太湖,李素本人就已经跟着到了湖面上了。

  “司空!周瑜的舰队背信弃义!居然提前杀回来了!我们还有五万多人、六百条船没驶入湖面呢,前军也没列完船阵!要让先锋的太史将军应战么?还是暂时设法收缩退让?”

  今天的前军,只安排了两万人,由太史慈率领。中军有五万,但李素在这五万人的第一万船队里,所以第一个出来。

  中军将领方面,周泰跟李素是同船的,李素也知道水军将领里周泰打仗最稳,所以让他指挥旗舰所在的核心护卫舰群。另外中军还有黄忠,负责进攻追击作战,可以紧跟在太史慈身后扩大战果。

  后军还有两万人,以赵云为帅,不过也不光是水兵和战船了,还有一部分的骑兵部队,骑兵沿着中江两岸巡逻,负责保护李素的后路。

  如果敌军崩溃之后有追击的良机,那赵云也可以水陆并进包抄——因为要考虑到周瑜战败之后,部分两翼的水兵有可能弃船登岸,或者是船沉了之后指望走陆路撤回建业或者吴县、会稽乌程。

  赵云的骑兵在战局顺利时,沿着太湖两岸撒网包抄,也能抓到很多溃兵败兵。

  相比之下,对面的周瑜也算人才凋零,对应李素这边太史慈、黄忠、周泰、赵云的主要将领,分别是周瑜本人,外加韩当、于禁、陈武。

  剩下的什么贺齐、孙贲、孙河、宋谦、贾华都是杂鱼而已。而孙翊、张承、凌统这些历史上孙权阵营里的官二代,如今还没到出仕带兵的年纪。

  虽然要面对只靠三万多人先扛住对面九万人一段时间、给后军慢慢从河里开出来的时间,但李素心中却是丝毫不慌,直接笃定地吩咐:

  “别担心,一切按原计划实施。我们虽然先头部队人少,但今天也是先把五牙战舰和那些低矮的斗舰先派出来,我军船大敌军船小,就算敌军人数暂时是我们三倍,也攻不到船上来的。

  周瑜指望的,无非是大风吹翻了五牙战舰,但我们早有准备,把拍杆都卸了,还固定在底舱里作为压舱石,有什么好怕的?”

  周泰听李素那么怂的人都显得那么淡定,丝毫不怕今天的大风,这才彻底恢复了士气,有条不紊地传达了指挥要求。

  李素的状态,也给了身边所有人信心,所有人都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相信科学,不再迷信天威。

  汉末的造船工匠们,对于如何确保船舶的稳定性,当然是做过一定的经验积累总结的,但李素可以说,只要没有被李素本人或者诸葛亮点拨过,其他人肯定是不懂如何用物理常识来计算船舶的“重心、浮心、稳心”这些概念的。

  其实李素自己也不是很会算,但他见多识广,几年前教诸葛亮念书的时候,就知道教阿亮这些概念:

  “物体整体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就是重心,船舶浮在水面上时受的全部浮力(水压力)的等效作用点就是浮心,如果船左右横向倾斜摇晃上下颠簸起来,浮心的轨迹平均下来就是稳心”。

  重心要尽量压在水线以下,这样才有可能跟浮心稳心接近甚至重合,一旦侧倾后浮力也能把偏离中轴线的重心压回来。

  船的重心如果在水面以上,斜了之后就很难靠浮力的左右压差自动回正,所以传统楼船太高就容易翻沉,因为被风浪吹斜靠自己的重量回不正。

  诸葛亮毕竟早在凉州的时候就跟着李素发明水陆两用大篷车了,所以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学习如何精确计算一个航行设计物的重心、浮心、稳心,确保三心尽量重合。

  一开始的大篷车体积小,长度不过三丈多,就几层木板,很适合诸葛亮练手。关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篷车上试手之后,诸葛亮发现“三心合一”这个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东西确实是最稳的,也就信心大增。

  从此知行合一,设计一切水上开的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