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叶文学网>书库>历史军事>小阁老> 343.第328章 皇帝 元辅和科道

343.第328章 皇帝 元辅和科道

  第328章 皇帝 元辅和科道

  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来京师也有好几个月了,赵昊依然距离大明的顶层过于遥远。

  当没有史料支撑时,他自然无从去探究,隆庆二年的殿试,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何况,那也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测出,考生成绩大面积起落,肯定不是因为文章质量引起的。

  因为会试阅卷时,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经过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审阅斟酌。能被中选的文字水平都没问题,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说过,中式举子们基本上对国政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殿试文章也大都是鹦鹉学舌,阅卷官们基本上还是以文字水平来评判高下的。

  加之殿试的阅卷只有两天。所以读卷官们既没能耐、也没必要,去改动会试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导致。

  又因为涉及变动的人数实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关系、通关节所致……要是能有这么多举子,能走通国家抡才大典的关系,那大明朝亡国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策论的观点了!

  通常为了保险起见,中式举子们都会采取官场上流行的观点,来作为对策的核心。

  因为他们还没踏入政坛,所以阅卷大佬们不会笑话他们人云亦云。

  反而贸然出奇会给大佬们,留下不够稳重、哗众取宠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论卷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大路货的陈词滥调。

  如果是录取者突发奇想,希望通过对殿试策论的褒贬,来传递某些与大环境相左的观点,那就说得通了……

  ~~

  大胆猜想之后,就是小心的求证了。

  首先,在本年的殿试题中,隆庆皇帝一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消除流民,二是如何抵御外辱。

  赵公子说是三个,自然是为了掩人耳目了。他就是再能掐会算,也不能刚刚好两个全猜到,一点余量都不留啊。

  那样不科学。

  赵昊靠坐在火炉旁的摇椅上,膝盖上搭一条提花毛毯。

  微微摇晃中,他闭着眼,回想自己印象里,几份名列前茅的对策卷。

  赵昊要提炼出他们的论点看一看,到底藏着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尤其是那罗万化的,居然能让阅卷的大佬,不顾多年的规矩,为一个吊车尾的中式举人,戴上了状元的桂冠。

  在心里仔细过了一遍,罗状元那冗长的四千多字大文章,赵昊很快将要点提炼出来。

  首先,罗万化针对‘游惰者多,归农者鲜’的流民问题,提出了还算有见地的一家之言:

  一是,‘欲驱天下之民皆力于本,其道无他,唯贵谷粟而已矣。’

  所谓‘贵谷粟’,出自晁错的《论贵粟疏》。大意就是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高了,种地的积极性增加了,自然就乐意回去种地了。

  二是,提出对天下的土地进行清丈,打击投献,让豪势之家无法逃税,从而分担农民沉重的负担。

  这就是十年后,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清丈亩’了,可见罗状元是有两把刷子的。

  三是,恢复太祖时制定的盐法——由商人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引,这样粮价自然上涨,朝廷也可以收盐税来代替对农民的盘剥,达到给百姓增收减负的效果。

  在第二个问题,如何抵御鞑虏上。

  罗万化提出‘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用三年时间重新练兵’、‘以屯盐之法理财积蓄力量’、‘然后寻机决战’的一揽子方案。

  居然也大体符合张居正的思路。

  这让赵昊心中豁然开朗——看来这份卷子,是张偶像推荐上去的了。

  ‘偶像不愧是偶像,果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赵昊登时变了论调,不再认为是谁在瞎搞了。

  偶像的事能叫瞎搞吗?人家那是深谋远虑呀。

  不过,依照赵昊对殿试规则的记忆,读卷官也只能推荐十几份试卷上去,最终决定前十名,至少前三名人选的是皇帝。

  进士可是天子门生,皇帝岂能将所有的步骤,都交给读卷官代劳?

  那隆庆皇帝又看上罗万化什么了呢?

  赵昊一琢磨,哑然失笑。

  罗状元的卷子开篇就高呼‘臣闻帝王必明断并行,而后可收天下之实功’,倒数第二段又大喊,请陛下‘乾纲独断、君宰其权,轰然如雷霆之鼓于天,而威不可测也’!

  如此贴心之言,哪个皇帝不爱?

  再联想到如今朝野上下,一片‘圣天子垂拱而治’、‘委权柄于内阁、交政务于六部’的呼声,隆庆皇帝为何将罗万化点为状元,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

  又回想了另外几份卷子,虽然策论答案各不相同。但所有名列前茅者的共同点是,都没忘了高呼,‘还威福于主上、请陛下乾纲独断’!

  随着思考深入,赵昊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看来变量在张居正和隆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