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叶文学网>书库>都市青春>文豪1983> 第215章 余切有了随行记者

第215章 余切有了随行记者

?”余切说。

  张俪红着脸道:“我们并不算同居,大部分时候我在其他地方。”

  “就是同居。”余切说。

  是啊,这不是同居是什么?

  他们在我眼皮子底下,同居了!

  陈小旭呆了,托着腮,她生出一种又酸又涩的感觉,理智让她要恭喜这对新人,而感情,使得她产生了震撼和茫然。

  最后,她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剩下的生活变成余切和陈小旭斗嘴,而张俪插进来请两位不要生气的模式。

  比如余切从来不做家务,从来不洗碗,他是完全的大老爷派头。

  张俪习惯了,而陈小旭却很看不惯:“余切,你饱读诗书,为什么不提倡男女平等?”

  “不不不,”余切有一套歪理,“我们各司其职,我负责赚钱,张俪负责照顾家庭——当然现在她还在拍戏。”

  陈小旭又去找张俪:“你不能这么惯着他!”

  张俪说:“小旭,余切说得对。”

  还劝说陈小旭:“你不能耍小姐脾气,你以后也要这样的。”

  陈小旭无语了,自个儿在那生闷气:为何中国女人这般的不争气呢?

  就算是余切这么优秀,她已经彻底承认了,但就算这么优秀的人,难道就可以连基本的派头都不做一下吗?

  张守任很喜欢《小鞋子》这篇小说,他简直认为这是余切小说的新高峰。有关于业界对余切只能写宏大事件而不能写家长里短的批评,没有什么比这个能更好的回复了。

  “我们正像是在巴西丛林扇动翅膀,引来狂风!或是在中欧的雪山上扔下一团雪球,眼看着它引发雪崩!轰!让所有不相信的人,都埋葬在风中和雪中!”

  张守任比余切还要激动!

  他急得立刻用上了电话。

  余切也是第一次使用八十年代的固定家用电话,这电话相当原始,没有静音键,静音全靠手捂住话筒。一有点什么阵仗,屋子内的人都能听见,而电话的铃声又极其响亮。

  “这里是余切,有什么事情?”

  陈小旭和张俪两个人,全放下手中的事仔细听电话。

  “余切!”张守任说,“我们审稿通过了,安排加急发在《十月》2月刊上,苏玉有个想法,是把《十月》做成单月刊,我们原先是双月刊嘛,有点不够用了……以后你的作品就不再有隔一个月才能发布的尴尬了。”

  “我大力支持。”余切说。

  “《十月》发布后,我们立刻把转载权授予给其他杂志,《人民文学》那边我已经问过了,他们是同意的,我们要尽可能扩散你这一篇小说的影响力!”

  余切摊开手:“我完全的同意。”

  俩女生听得眼睛发亮:余切可神气了!大名鼎鼎的文学杂志,就好像是他手中的胡豆一样,一会儿分到这边,一会儿分到那一边。

  张守任最后说:“徐驰你认识吗?”

  “写《哥德巴赫猜想》的那个作者?”

  “对,就是他。他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也是《外国文学研究》的主编,你是不是还投过这个杂志的稿?作协请来他给你写报告文学,就像是他给陈景润写报告文学一样。”

  “他难道要一直跟着我?”

  “是的,一直到你去日本才结束。”

  “我很有名气了,好像不太需要徐驰老师来给我写报告吧?”

  “此言差矣,你不是要宣传糖丸,让人捐款吗?我们这次让你宣传个够!”

  挂断电话,余切问张俪:“你听到我刚才的话了吗?有个报告文学的作者要来找我,相当于我的随行记者。”

  张俪说:“我听到了,好像是很厉害的作者。”

  “你没明白!报告文学前后要写很久,徐驰这个人为了写陈景润,和陈景润成了朋友,前后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天,硬是撬开陈景润的心防!他们两个甚至互相说爱上对方,你现在明白了吗?”

  张俪回过味儿来了。

  也就是说,他们今年没办法一起回去了。徐驰是来记录作家余切的,而不是记录一对恩爱小情侣。

  《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有多厉害?它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民科”这个群体。文中的主人公“陈景润”本来是个低调数学家,最多有一些内向——甚至都未必内向,可能只是挨过整之后,不喜欢出风头。

  但是,在徐驰的笔下,陈景润变成了不谙世事的数学天才,他成为一个极有魅力的圣徒式人物,陈景润无害无邪一心求道,集合了知识分子的全部真善美。

  许多领导看到《哥德巴赫猜想》后,想办法接见陈景润,说“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应该爱护、赞扬!”

  这评价多高多绝。

  嘿!说不定……这下老子的桥牌可真是没白练!

  最好把马识途也喊来,余切不一定能恰到好处的放水,但马识途打牌是真的菜!

  于是,两人结伴回家的计划告吹。张俪一副失望至极还要强说好的样子,让陈小旭看了非常不爽,说:“你跟我回我家去!我们根本不用依靠他!”

 &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