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叶文学网>书库>其他小说>大明文魁> 1017.第1001章 思辨

1017.第1001章 思辨

r />
  而现在朝廷策问考的题目怎么样了?又回去了,譬如去年殿试策问大意是,安定四方,朝廷是用兵还是在德。

  这样题目不是不好,当时朝廷在辽东云南都在用兵,也是用时务考校贡生的意思。

  但如此题目很空泛,用屁股想都知道,在德是政治正确,然后以兵辅之,畏威才会怀德,破题如此简单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

  这样的题目,表面是策问,实际上还是经义。

  换了林延潮,让他拟殿试题目,至少也要写个'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如此,才是真正的策论。

  想到这里,林延潮就将心底的想法,如实道出。

  众翰林见林延潮这么说,也有些被说服了。

  面对赵用贤所言,如果朝廷取士经义策问并重,那么对于策问偏弱的考生怎么办?

  林延潮则回答,一,殿试策问是必考的,这是众所周知的,考生不可能不练习策问。

  二,会试一直也有考策问,放在第三场,但以往都是走个过场,但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

  三,策问是偏重史料,时务结合经义,强调读书人要经史并重,要经世致用。这对于只读经义,不钻研史籍的读书人是有难度。

  没错,这个时代大部分读书人,有条件读通经义已经不容易了,再读史籍很难。但在会试考试的是三千举人,这些举人本来就对经义极有功底,中举后再读史籍,熟悉时务这是本分,国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个经史贯通的读书人吗?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

  季道统反对道:“朝廷规定四书五经取士已有两百年之久,林学士要加入史籍,这不是破坏了朝廷的规矩吗?读书人会如何想?”

  没错,考试范围划大了。学生请老师考前划重点。老师答说,整本书都是重点,如此暴击怎么能承受的了?考生还不要暴动吗?

  林延潮笑了笑,但是以经为纲,以史为目,这就是事功之学。

  但见萧良友起身道:“正因为经义已是考了两百年,不说别的,四书五经里大题小题,哪个没有考过,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数边,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题,竟以割裂经义为能事,国家就是如此考经义的吗?”

  箫良友说完,众翰林都是陷入沉思。

  这话说的对啊,四书合在一起只有四五万字。

  科举考试两百年,不说别的,四书题各种搭配方式已经被考烂了,考句号,考子曰,各种惹人发笑的出题方式都想尽了。

  最后想出截答题这等考试方式,什么是截答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正常考官的考法是'学而时习之'一题,'不亦悦乎'一题,或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题。

  变态考官考法是,'习之,不亦'一题。这样句内题还好,可怕是句外题,甚至章外题目,最变态的就是'天外飞仙',譬如上句在论语,下句在春秋这等。

  这样考试就被人骂作割裂经义。

  截搭题在小三关如县试,府试,院试之中非常普遍,一般的截答题也就算了,若是碰见'天外飞仙'这样的题目,九成九的考生都只能一脸懵逼。

  不过也不能怪考官,谁叫四书题就那么多字,两百年下来早都考光了。

  碰到变态截搭题的考生当然骂人,后来朝廷规定会试,乡试不允许有截搭题,因此不少小三关被截搭题折磨的要死要活的考生,到了乡试,会试反而简单的如喝水吃饭一样。

  只是又苦了会试,乡试考官整天想着如何出题,都白了头发。

  经义题都到这地步了,你他妈还往死里考。

  林延潮听了萧良友支持倒是很意外,万历八年的进士,留在翰林院里的,只剩下他与萧良友了。

  二人平日关系很一般,彼此见面了称一声年兄,私下没什么往来。

  但是没料到这院议中,往日的'表面兄弟'萧良友,居然站出来支持自己。

  萧良友道:“诸位,我读书时擅以经义,后为翰林,兼读史籍,历朝典故,方知经为体,史为用,经史并读才是经世致用之道。”

  赵用贤道:“此言实急功近利,所谓的史料不过是说一段故事,记几个地名,几个人名罢了,何来经世致用的道理?”

  这时候一名庶吉士起身反对道:“赵翰长有所不知,学史不是为了记住几个地名,人名,而在于思辨,恰如学习经义,学而不用,则废,学史不思辨,不结合经义,用而不学,则……”

  赵用贤打断道:“方庶常,圣人说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非结合史籍而言。”

  林延潮看去这方庶常,就是庶吉士方丛哲,浙人。

  心学,事功学,气学各种思想都起于浙江,以及明末三大思想家都是浙江人,故而各省之中论学风开放,兼容并包首推浙江。

  往科举上说,浙江也是著名的死亡之组。连徐渭这样的大才都不能冲出乡试,走向会试。

  方丛哲不过小小庶吉士,也敢直言反对赵用贤,当然令他不满。

  “翰长,是学生孟让。”被斥责后,方丛哲没有再辩论。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