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来的克隆体,最大意识连接数竟然直接暴涨了10倍!
直接从100亿名克隆体暴涨到了1000亿名克隆体!
这一下让李青松都有些措手不及。毕竟之前根本没想到这种情况,便也没有提前储备足够多的克隆体。
时隔数千年之后,李青松再次出现了这种幸福的烦恼:明明有空闲着的意识链接份额,却没有足够的克隆体来承接。
没办法,李青松只得专门抽调出一部分工程力量,专门投入到了克隆体工厂的建设之中,耗费数年时间,才将这些空闲的连接份额填满。
看着那一名名皮肤呈现出健康的古铜色,身体强壮有力的克隆体,李青松知道,虽然他们的肉体强度与电弱时期的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更为深入的地方却提升了太多太多。
这些克隆体基本上是不会生病的。就算受伤,其自愈能力也会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
哪怕断手断脚,也能凭借强大的自愈能力重新长出来。
更为优化的基因设计更是让他们拥有了从最细微处修复身体的能力。只要不遭遇意外,他们的平均寿命便高达十万年以上。
大脑的各项功能相比起以往也提升了许多。电弱时期,那些唯有顶尖科研人才辛苦研究才能搞懂的问题,对于此刻任意一名克隆体来说却都属于小学生阶段,随随便便就能给出答案。
如果使用当年的那些智商测试题目来测试这些克隆体的话,恐怕每一名克隆体的得分都会在170以上!
而此刻,这样的大脑足足有1000亿颗,且完完全全受到李青松的掌控,并且没有丝毫内耗,没有丝毫沟通与交流的成本。
生物科技的突破,让李青松具备的科研实力瞬间提升了几十倍不止,万有理论实际应用研究的进展也瞬间加快了几十倍。
很快,第三个重大突破事项出现。
能源科技!
在之前强核阶段,李青松已经能做到采取多重聚变的模式,将物质转换效率提升到1%左右。
也即,一千克聚变燃料之中,有大约10克物质可以完全转化为能量。
这个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足够惊人,已经足以支撑起庞大的舰队展开跨越数百上千光年的远航。但此刻,基于引力理论的突破,李青松又找到了另一条质能转化效率更高的道路。
重核聚变!
通常来说,元素越重,想要令其进行核聚变,所需要的温度与压力便越高。
譬如氢氦锂铍硼这五个最轻的元素,硼聚变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便在铍之上。
在之前阶段,李青松最多只能满足氕聚变所需的环境。但此刻科技愈发进展,引力技术的介入可以让李青松营造出更加高温高压的环境,于是氢氦之后的元素的聚变便也具备了可能性。
尤其是,氢和氦的聚变会生成后续更重的元素。那么李青松便有了这样一条思路:我首先进行氢和氦的聚变,生成其余较重元素后,再反复利用,让它也开始聚变,如此重复,岂不就能获取到更高的质能转换效率了?
基于这个想法,李青松展开了大规模的试验。最终,李青松确定了自己现阶段的技术极限。
自己最多能营造出足以让第12号元素镁进行聚变的环境。在镁之后,铝硅磷硫氯等元素的聚变暂时不可行。
于是李青松便专门设计了一条聚变链路,从氢开始,由氢聚变成氦,再由氦聚变成碳,由碳聚变成氧,由氧聚变成氖,最终聚变成镁,连续进行5重聚变,且采取引力技术,对其聚变过程、聚变效率、聚变产物等进行主动干预,尽可能的提升能量产出。
一番试验之后,李青松满是欢喜的看到,目前这一套较为简陋的多重重核聚变链路,最终的质能转换效率被提升到了1.9%左右,超出强核阶段氕聚变高达90%以上!
而这才仅仅只是多重重核聚变的起始阶段而已。伴随着自己的科技继续进步,设备继续优化,理论之中,这一套装置的质能转换效率甚至有望提升到4%!
每1千克燃料之中,有40克物质会被完全转化为能量,比强核巅峰阶段提升三倍!
“怪不得曲率航行耗能如此之高,引力文明却能借此进行上千光年的持续航行,原来是有了更高效的能源供应的缘故……”
在能源科技也获得突破之后,其余方面的科技突破也如同井喷一般出现。
下一个出现突破的是计算科技。
有了引力相关科技,李青松便能更为便捷的对处于叠加态的量子施加影响,大幅提升其稳定性的同时,还提升了它们的可操作性,并能同时扩大其量子容量。
由此便造就了其计算性能十倍以上的提升。
计算科技迎来了巨大突破,下一个突破的便是量子数学。而量子数学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超距通讯,于是李青松的超距通讯技术也出现了巨大提升。
之前强核阶段,李青松的超距通信最远只能传递到约3000亿公里之外。
超过这个距离,超距通讯便会失效。
李青松早就预料到在进入引力文明阶段后,自己的超距通讯距离会大幅提升,但具体能提升多少却并不知道。
他也做过对此的一些猜想,结论是大概能提升个10倍?20倍?
总不能是30倍吧?
距离扩大30倍的话,就将达到9万亿公里,已经接近1光年了。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