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

  京都转晴是两天后的事,残阳洒落得细碎,积雪无声消融,融雪时最冷。

  岁岁是在巷陌深处的草屋里寻到的那位妇人。

  屋子用草枝和枯木搭成,于铺天盖地的冷意里摇摇欲坠。

  妇人的孩子正安静熟睡于靠窗的床上,斜阳在婴儿长长的眼睫下洒下一道光影。

  她从厨房里沏了杯茶出来,茶色混浊,妇人垂眉窘迫道:“寒舍简陋,茶也是粗茶,还望姑娘不要嫌弃。”

  岁岁握着杯盏暖手,轻声道:“此次来叨扰你,其实是有一事相问。”

  妇人端正坐于对面,拘谨着身子,诚恳道:“姑娘尽管问,只要是我知道的,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岁岁:“你可是从扇佪坊里跑出来的?”

  闻言,妇人霎时心尖一沉,脑袋嗡嗡作响起来。

  狂风卷着草屋嘎吱作响,冷气从窗檐里偷溜进来,钻了满室寒意袭人。

  她下意识揪紧衣摆,微微抬目观察着岁岁的神色。

  但见岁岁指尖轻轻敲打在白瓷杯上,发出有一下没一下地清脆声响,搅得人心里慌慌。

  她嘴角却挂着清浅笑意,半侧脸颊笼罩在暖阳中,温软而无害。

  妇人这才在心里作了定夺,怯声答道:“不瞒姑娘,我叫曦娘,从扇佪坊里跑出来有一年多了。”

  说着她埋下头,鼻子一抽,委屈如破了防的洪水一瞬间席卷全身,双眸中不断涌出点点泪光,哽咽道:“我原本是清白人家的女子,某日上街时遭恶人掳劫,醒来时竟成了扇佪坊的一名娼妓,就算我如今溜了出来,也是再没脸面回去与亲人相认。”

  岁岁问:“何不报官?”

  曦娘无奈摇摇头:“姑娘有所不知,扇佪坊后头的主子来头大着呢,没人敢报他的官。”

  岁岁抿了一口盏中粗茶,唇齿间生起些微苦涩。她站起身,暮色落在她眼底,清亮如月。

  “我带你去报官。”

  曦娘惊得连连退后几步,慌忙摆着手道:“姑娘,我知道你定是不凡之人,可那位主子却是无论如何也得罪不起的,姑娘何必为了我这贱妇去涉这趟险?”

  “我不是为了你,是为心中长灯。”

  人在雾里行走,无有代者。不见来路,不见归途,凭一念点一灯,方不至迷了方向。

  京都的鸣冤鼓自平华帝登基后,便从未响过,都说这是太平盛世。

  当岁岁抓着曦娘的手敲响第一声鸣冤鼓时,鼓声震慑长天,树上的梅也抖落了好几瓣。

  斜阳金刺刺的,覆了满身霞辉。

  张御史闻外头的击鼓的人是元暮公主,抚着满头的汗出来接见。

  曦娘得知岁岁身份时,险些站不稳,双腿不住地发着抖,在人的搀扶下才战战兢兢走进审刑院里。

  张御史不敢坐在堂上,恭恭敬敬请着岁岁落座。

  岁岁立于一侧,眉眼清致至极,淡淡道:“张御史好生问案便是,不必管我。”

  张苍躬着腰连连点头,打量了一眼曦娘,问:“来人为何报官呐?”

  曦娘小心翼翼抬眸,借余光瞅了一眼岁岁,见到她轻轻点头,才道:“民女要揭发一人。”

  张苍:“何人?”

  曦娘攥紧拳头,指甲陷进肉里,她咬咬牙,心一横豁出去道:“当今六殿下梁惊赋。”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张苍额上汗如雨下,他知曦娘敢来报六殿下的案,定是有元暮公主撑腰,偏生这二人他一个都得罪不起。

  天色昏黄,积雪融后,冷意愈发张狂,蓄了满屋子的寒气刺骨。

  张苍岂敢再往下问,心中想不出良计,正僵持之际,堂外又来一人。

  来人步子散漫,嘴角牵着漫不经心的笑,“本王听说审刑院里有人要告我,便想着来见一见,竟不想妹妹也在这里,当真是巧了。”

  岁岁朝梁惊赋冷冷一笑:“不巧,人正是我带来的。”

  梁惊赋瞟了一眼曦娘的脸,当下没认出来,却也猜得出应是和扇佪坊有关。

  梁惊赋走到曦娘跟前,居高临下盯着她,“不知本王犯了何事,值得妹妹如此兴师动众,你且说来听听。”

  曦娘跪得双膝发麻,梁惊赋的话语如一颗无形的巨石压在她的背脊上,叫她喘不过气来。

  “怎么,你不是要揭发本王么?”梁惊赋含笑质问。

  曦娘浑身颤抖,目光已不知去瞧谁的好,只有盯着眼前地板,“啪嗒”一声湿汗自额间落在地上。

  身子仿佛没了脊骨支撑,她一个无力屈身拜在梁惊赋跟前,额头砸在地砖上发出清脆声响。

  “民女知罪,民女……”

  “四殿下到——”

  门外又一声通传,张苍只觉天旋地转,双手紧紧撑在桌案上,才没晕过去。

  他们这等人一辈子难见的几位主子,今日竟全叫他见齐了。

  梁归舟缓步走来,瞧了一眼堂中局势,尔后径自站到岁岁身旁。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