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韩信

; 刘信哎呀呀的叫唤着,“陛下,咱们本来就是一个姓啊!”

  “哼,我这是被你气得头晕了!”

  三年过去,

  在刘信的帮助下,太子刘盈的性格有了明显的转变。

  他变得更能调和父母的矛盾,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虽然他始终没办法拥有父母那样的才能,可作为守成之君,却是足够了。

  这让刘邦暗暗放弃易储想法的同时,也对刘信这个侄子,刮目相看起来——

  因为跟大嫂在老家的恩怨,

  刘邦对刘信,心底其实是有些不满的。

  谁让大嫂李氏总阴阳怪气自己带朋友回来吃白饭呢?

  而刘信很多时候,表现的就跟个老实人一样,只知道静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突出的能力和智慧。

  当他起兵沛丰后,跟着他出来打天下的老乡有多少啊,

  小弟刘交二话不说,就以“大丈夫立世,当建功立业”为名,跟着自己走了。

  只有刘信一副恋家不舍的模样,大好年纪选择继续蜗居在丰邑。

  要说抚养长辈,

  他二哥刘仲,带着他老婆,还有大嫂李氏、自己的婆娘吕雉,难道还不够吗?

  能缺他这个男人?

  这在心怀天下的刘邦眼里,可太婆妈了!

  难怪能讨他老子刘太公的喜欢!

  而刘信后面虽参与了楚汉争霸,立下了一些军功,但仍旧表现平平。

  毕竟那个时候,

  刘邦手下能人辈出,刘氏一族中更是不缺怀有军功者,老实做事的刘信,如何能突颖而出呢?

  等到再后面,

  刘邦由于宠爱戚夫人,而有了易储的念头后,便因为刘信亲近吕雉,更加对他不满了!

  可谁能想到,

  刘信的才能不在打天下和参与治理这种事上,而是在“满地鸡毛”之中。

  起码在他的影响下,

  吕雉这个婆娘身上的刺,着实少了几根,对上戚夫人,都有了些许从容淡定。

  这让刘邦心里不由想到:

  汝母的,

  乃公也有看走眼的一天!

  然后,

  他就亡羊补牢,跟这个侄子亲近起来。

  现在,对政治问题不是很敏锐的刘信既然诚心诚意的发问了,

  刚刚揍了他一顿,心情舒畅的刘邦也不介意为他解释一番。

  “寡人之所以让韩信留在长安,是为了他好我好大家好啊!”

  “韩信那个家伙的性子,应该生在春秋之时啊!”

  春秋时期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个性呢?

  无非是:

  君以国士待我,

  我必以国士报之!

  也就是说,

  韩信这个人,信奉的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若不投,一拍两散”。

  所以当刘邦二话不说,为其登台拜将后,韩信便为刘邦打天下去了。

  他向刘邦要求做齐王,

  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替刘邦夺取了齐地,受封是他应得的。

  甚至掌握兵权,指挥军队,

  这也是他应得的。

  结果在垓下击败项羽后,刘邦驰入营中,夺取了韩信的虎符,收回了他的兵权。

  这让韩信觉得,他跟刘邦之间的“国士”关系,他们之间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情破裂了,不纯洁了!

  韩信因此闷闷,

  以至于之后生出许多事端,被贬为了淮阴侯,连封地都回不去。

  “你要知道,这天下已经换了个模样,哪里还能容得下一个春秋的义士呢?”

  换言之,

  韩信的才能的确显著,

  但他的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版本了!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时代的洪流猛然撞击上了风陵渡的山石,随即转向东去,淌入了新的轨道。

  在这个轨道上,

  天下是要一统的,

  地方上因为诸侯林立,生出了数百年的混乱,哪里可以不吸取教训,让这样的情况延续下去呢?

  为此,

  主张分封,自号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失败倒下,

&e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