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南征

  华夏元年八月十四。

  也就是武从文登基大典的十天后,屯兵寿州的岳飞突然率部南下。

  他并没有调动各地的厢军,还是只带之前的那一万精锐,因此进军速度极快,临安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便被他再次兵临舒州。

  距离上次被怼到脸上只过了三个多月,刘延庆拼了老命也就重新拉起了一万多老弱新丁。

  这位历史上有名的长腿将军不是没想过逃跑,可他更清楚自己这次要是再跑,就真的没有活路了。

  不提之前和武从文的过节,不久前的北伐可就数自己最他妈积极!

  事后想想,好像就自己的部队和武家军交上了火,西路蜀军打的是投靠汴梁的关中,东路韩世忠更他妈操蛋,直接投降了......

  刘延庆心里那个悔啊!

  这要是姓武的得了天下,自己能有好下场吗?

  于是他只能一面凭借长江天险死守,一面不停向临安求援,送信的快马那是一拨接一拨的派。

  临安收到消息后也麻爪了,立刻命令张俊分兵去救舒州。

  这些只会读书、从没上过战场的家伙也清楚,舒州军现在就是个空架子,岳飞只要凑够渡江的船只,根本连一战之力都不会有。

  结果张俊接到圣旨直接就怒了。

  “操你姥姥的就觉得老子好欺负是吧?之前打镇江就让老子去,现在还让老子分兵?!”

  其实临安也不是不知道这点,但手头实在是无兵可派了啊!

  原本还有一个屯兵鄂州【今武汉地区】的刘锜,可不是被南调去打闽越了吗?现在紧急召回也他妈不赶趟啊!

  临安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追究张俊抗旨,要是把他再给逼反了,也就不用去救什么舒州了。

  于是秦桧和董云两人只好分头去求各大世族,请他们帮忙调动各地的厢军。

  别意外,别说是他俩,就是皇宫里的那个小皇帝,真正能指挥的也就只有所谓的“中兴四将”,还全他娘顶在长江边上的最前线。

  没有这些世家大族的配合,圣旨都出不了临安。

  好在以史家为首的江南大族这次非常配合,只用了十天就让刘延庆父子收到了援兵即将抵达的消息,而且人数足足有十万!

  真不是这些盘踞地方数百年的家伙有多忠诚,而是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

  长江的确是天险不假,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实在太长了!

  那么多可以渡江的点,但凡有一处被破,整条江防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摆设。

  而以武家军的战斗力,只要让他们顺利踏上南岸的土地,临安朝廷也就可以宣布进入倒计时了。

  好容易迎来了一个彻底脱离中央,甚至另立中央的机会,谁舍得放弃?

  说白了,这群家伙还是在自救。

  可惜,这个看似是江南世家大族团结一致的开始,实际上却是这伙人最后的回光返照。

  就在援军前锋距离舒州只有一天路程的时候,噩耗突然传来。

  投降汴梁后一直在泰州接受整编的韩世忠部,突然起兵南下,和舒州的岳飞一样来了个故地重游----二次兵临镇江。

  这时张俊又想起来了之前收到的那份圣旨,突然良心发现,发兵援救舒州。

  只是这货为啥放着距离更近的江宁军不调,偏偏要舍近求远的去调镇江守军呢......

  总而言之吧,江防重镇镇江城,在韩世忠率军抵达北岸的第二天,就倏~~的一下,变成了一座空城。

  本来吧,韩世忠还是没法直接过江的,因为他还是没有船。

  镇江守军临走时,总算没忘了再放一把火,将上次烧漏了的几条小舢板也给烧干净了。

  可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镇江江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支逆流而上的船队,虽然规模并不算太大,却足够大军分批渡江了。

  ......

  郑子英立在船头,目光看似是在望着远处的镇江城,思绪其实已经飘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临安。

  武家军自正式成立的那天起,就有一个至今雷打不动的规矩,那就是扫盲!

  从先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开始,如今已经成功和梁山小学堂的语文教材完成了对接。

  字识得多了就会想看书,这和后世人喜欢上网是一个道理,那是一个全新的信息获取途径。

  书读得多了人就会开始思考,这叫开启民智。

  再加上这么多年走南闯北,现在的郑子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浪里捞金”的漕帮汉子了,许多问题看得要比旁人深得多。

  比如当年自己女儿的死。

  表面上看是郑魔王残忍自私、方腊军军纪败坏,可那些人又是为什么举起反旗的呢?

  普通百姓日子但凡能过得下去,谁会造反?

  那谁又是逼得百万江南百姓造反的罪魁祸首呢?

  是一心只想多收税,所以不断变着花样往江南派钦差的汴梁朝廷?

  还是一心只想少交甚至不交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