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8.5%。
作为西江航运干线上最大的梯级枢纽,自2020年来,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已连续4年超过1.5亿吨。去年,该船闸货物通过量再攀高峰,达到.96万吨,比上年增长18.22%。珠江另一个重要船闸大藤峡船闸去年也迎来高速发展,船闸过货量达到3988万吨。
据珠航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灿强介绍,去年珠江水系内河完成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5亿元(人民币,下同),是2022年全年投资额的两倍有余,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高。其中,港口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9%;航道(含船闸)项目完成投资23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6.1%。截至目前,珠江水系“十四五”前三年完成投资已超过“十三五”五年完成投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年,珠江水系共有水运工程建设项目102个,总投资超1770亿元。其中,5月23日,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已进入全线动工、全面提速阶段,自开工建设至12月14日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41亿元;富宁港项目一期工程、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二级航道工程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今年新建70家智能工厂 “智造优等生”上海希冀构建“产业大脑”
作为中国“智造班”里的优等生,上海的“智造成绩单”亮眼。记者从1月3日召开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上海已累计建成1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77家市级智能工厂,完成1000多个智能制造场景推广和落地应用。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上海通过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集成商,拉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聚集区之一。
——制造业如何又大又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制造业的是:大而不强。
如何变强?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洪海认为,要通过新兴的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提升改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数字经济如何与实体经济融合,是新型工业化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
除了依托“智造”实现制造业“超车”的大背景,上海还有自身发展的需求。
许多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占比在下降,但上海官方一直强调,上海面积比纽约等世界大城市大很多,简单拿整个上海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不太具有可比性,拿外环线以内的上海相比更为合理。这些年来,上海也一直强调“制造转型不代表放弃制造”“要保持制造业适度规模”。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当天表示,上海的制造业也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要突破瓶颈,上海面临着土地、人力成本、环境等制约,“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最近都在做数据分析,包括成本分析、土地资源如何更好地释放等等,但这些毕竟是有限的,更多是要通过技术的提升,来推动智能制造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构建“产业大脑”赋能制造跃升
在当天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发布了2023年度上海市智能工厂名单,成立了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生态联合体,并提出今年将新建设70家市级智能工厂。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智能工厂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上海正聚焦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梯度建设。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吴春平在受访时进一步解释说,上海计划先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然后再根据智能工厂的类别加上分级分类的“产业大脑”。其中,分级包括行业级、产业级、企业级、工厂级和终端级,分类指的是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不同产业要有不同的“产业大脑”。而这一过程的重大意义,通俗来说,可以概括为:自动化“换”蓝领、数字化“换”白领、人工智能“换”金领。
“产业大脑”有多重要?它对产业链协同、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均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当天的大会上指出,数实融合的本质是应用现代数智技术为传统产业装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脑”,利用数智技术向实体经济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渗透融合,创新生产方式、制造流程和商业模式。
十一部门开展“信号升格”行动 加强重点场景网络覆盖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5G流量占比显着提升。
主要目标方面,通知明确,实现移动网络(4G 和5G)信号显着增强,移动用户端到端业务感知明显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监测评估能力持续增强,为广大用户提供信号好、体验优、能力强的高品质网络服务。
到2024年底,超过8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即重点场所的关键点位均达到相关覆盖标准要求),2.5万公里铁路和35万公里公路、15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即线路沿线95%的区域达到相关覆盖标准要求)。移动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200Mbps,上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40Mbps,卡顿、时延等主要业务指标加快改善,移动网络达标速率占比不低于90%(即90%情形下达到相关速率标准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5G流量占比显着提升。移动网络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