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异议,这将使统帅者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疏漏。他真希望有人对他的方略和战术细节提出异议,甚至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不管他的意见对不对,可行不可行,他都愿意认真听听仔细研究。
可是他的德望,他的雄才大略和百战百胜的伟大天才,实在令人敬佩,他的每一句话都令人信服。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火烧赤壁,借荆州,取西川,定汉中,平南中。二十余年来,以弱战强,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他的战略战术,谁还能有异议呢?谁的智能还能超过料事如神的丞相呢?
众将领已经形成一个信念,那就是:听丞相调遣,就是胜利。不听丞相的话,不依丞相计,就可能失败。
中军帐内,大小将领都说不出不同的作战方略来,对丞相的计划也看不出有什么漏洞。他们一向都是听令丞相调遭,斩关破阵,攻城夺地。对丞相的方略有什么缺陷,连想都不愿去想。
孔明只好望着镇东将军赵云微笑致意,他想请这位白发老将开个头。
赵云会意,就微笑说北伐大略想必丞相和谋士们谋划已久,该不会有何不周之处。大战在即,就不必再费口舌。他认为众将只要踏实执行丞相的将令,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这不是他在众将面前阿谀奉承,讨丞相的好,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想当年,他保先主刘备东吴招亲,军师孔明给他三副锦囊。他单枪匹马,依计而行,刀斧丛中,万无一失。教那诡计多端的周都督,陪了夫人又折兵。他跟随丞相二十余年,经历大小七十余仗。丞相用他,得心应手;他依丞相计而行,也从不落空。军中称他是“常胜将军”。他和丞相可以说是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赵老将军言之有理,就要与敌相接,还请丞相发令,调遣各部人马分路进兵就是。”长史杨仪也觉得,临战再与众将商议进兵之策,没有必要。
“既然众将没有异议,就请丞相发令,兵贵神速呀!”参军马谡也催孔明不要浪费时间,他觉得丞相这是“谋而不断”。
众将立功心切,也都纷纷请求丞相发令。
孔明虽然召集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想听众将有何异议,这是他办事谨慎的一贯作风。但对自己谋划已久的战略也深信无疑。现在他见众将也是一片赞同之声,就更加相信自己的谋略正确无误了。
他又扫视一遍帐下的大小将领,把手伸向令简,就要拨令箭发令进兵。
“且慢!”帐中忽然有人大叫。
这一叫,声惊四座。众将循声望去,说话的是镇北将军魏延。魏延身长八尺,脸如重枣,声若洪钟。他在蜀军中的地位,是与赵云相当的“镇”字号将领。加上勇猛过人,屡建战功,又善养士卒,在蜀军中很有威望。但他秉性高傲,瞧不起旁人,与众将多有不合。
孔明见魏延有话要说,就收回发令的手,羽扇一微笑道:“魏大将军有何高见,快请讲呀!";
魏延起座出班,在孔明面前深深一躬,大声对众将道:”听说咱们的对手,是曹魏的安西将军夏侯璪。他是曹操老贼的女婿,怯弱又没有智谋,从来未经大战,凭着裙带关系督军一方。对这样的无能之辈,我们可以出奇制胜。“
长史杨仪---向与魏延不合,听他口出大言,十分反感,就追问道:
”不知魏大将军有何妙策,可以出奇制胜?";
魏延不与杨仪理会,只是面对丞相,正色道:";给我精兵五千,载五千人马的粮秣,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向北,不过十天工夫,就可以到达长安!";
“从子午谷进兵?”孔明听罢大吃一惊。他知道子午谷乃险绝之地,人马根本不能通行。而且峡谷百里,孤军深入,实是一步险棋。
“如果魏兵先在子午道设伏,将军的人马定然有去无返!”杨仪听了马上否定。
“不怕,夏侯璪这小子听我魏延杀到,根本不敢迎战,更不用说派兵设伏,必定弃城逃去。长安城内只有御史和京兆太守之类的一些文官防守,更不是魏延的对手!”魏延信心十足地说。
“就算将军可以杀到长安,可是你带去的粮秣早已用尽。到了敌人腹地,人饥马乏,军心不稳。夏侯璪一旦与魏军的援兵会合,杀了回来,将军如何抵挡?杨仪又厉声反问。
魏延好像胸有成竹,看了杨仪一眼,又对孔明说道:”十天军粮用尽,横门粮仓和逃散百姓留下的粮秣,足够供应兵马。魏军援兵要到长安,还需二十余日。而丞相从斜谷出兵,也有足够的时间与魏延会合。这样,咸阳以西的大片土地,可以一举而定!";
孔明听了这个完全与自己的计划相左的方案,似是可行,又不可行,不由沉吟起来。
魏延见丞相不语,又进一步反证道:
“若从陇右大道进兵,魏军必定尽起关中之兵一路迎战。这样步步争城夺地,杀来杀去,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
这话就不是向丞相出谋献策了,而是全盘否定丞相谋划已久的北伐方略。
孔明虽然诚心征求众将的异议,但对魏延这样完全否定自己的方略,还是感到突然。
众将领都用惊异的目光望着魏延。杨仪更是气愤,你一介武夫,在丞相面前班门弄斧,已经不自量力,还敢口出狂言,否定丞相的方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就当众极不客气责道:
”你这是铤而走险,纸上谈兵,根本就行不通!";魏延这才瞪眼对杨仪喝道:
“杨长史,你带过几个兵,打过几天仗,懂得几条兵法,敢来教训魏延?";
杨仪虽是文职长史,也有将军之号。这些年来多少也打过几仗,懂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